渣土车事故明显下降
警方公布智能化管理系统
本月22日下午,沿江高等级公路红桥段一名5岁男孩被渣土车追尾后倒地,经抢救无效死亡。据市交巡警支队支队长倪文连介绍,经调查,该渣土车是外地籍,车主没有挂靠公司就上路,属于“个体黑车”。目前,事故认定渣土车负全责,渣土车驾驶员已被刑事拘留。
据了解,今年1至12月,市区共发生渣土车致人死亡事故两起,共造成2死2伤,事故认定均为渣土车全责,与去年4起、死亡5人相比大幅下降。此外,市区共查处渣土车交通违法行为6528起,其中,违法停车等重点违法行为987起,占总交通违法行为数的15.12%;现场处罚6372起,非现场处罚156起。为解决抛洒滴漏、违法鸣号等问题,今年市交巡警支队先后组织了20余次专项行动,参战警力2000余人次。
昨日,市交巡警部门还公布了渣土车智能化管理系统。据介绍,该系统由警方自主研发,涵盖了源头管理、通行证管理、渣土车驾驶人“黑名单”管理等7项内容,可以对市区所有渣土运输、混凝土运输公司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自动汇总、排名,并自动生成重点车辆驾驶人“黑名单”,建立重点车辆驾驶人“黑名单库”。通过互联网建立gps监控平台,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全市公司化营运的渣土运输车辆,对超速、闯禁区的车辆实施精确打击,对发生事故的车辆进行精准定位,杜绝肇事逃逸事故的发生。
2
下半年渣土车问题反弹
部分工地监管不力是主因
今年1至4月份,包括市交巡警支队在内的六部门联合进行了“市区渣土运输联合集中整治”。这次被称为“史上最动真格”的行动效果明显,一些乱象得到遏制,对一些不法渣土车驾驶员、车主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。但在此之后,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,部分渣土车车主、驾驶人无视法律法规,铤而走险,致使渣土车各类违法问题有所上升。
据警方介绍,首先从源头上来说,部分施工工地监管不力是渣土车问题反弹的主因。市区多数工地出入口并未按规定进行硬化、设置清洗设备,致使渣土车身、车辆号牌附带大量渣土从工地驶出,污染路面、影响市容。并且,由于车身污损,导致监控设施无法拍摄,对非现场执法带来极大困难。
其次,目前我市共有570辆渣土车,其中有55辆渣土车尚未办理《道路运输证》。这批车辆多为去年从外地转籍至扬州,由于车型老旧不符合办理《道路运输证》的规定,加之监管不到位,绝大多数处于无证运营状态,严重扰乱了市场的运营秩序。
3
相关部门公布新年新政
软硬件升级,实现优胜劣汰
公司化之路,已被业内广泛看作从根本上解决渣土车乱象的可行方法。那么,针对行业里新出现的一些问题,相关部门在新的一年里是否会有新的举措呢?
据倪文连介绍,市公安交巡警支队将进一步加强与城管、建设、房管、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协调沟通,建立健全渣土运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,落实主体责任,建立健全渣土运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召开并通报工作情况,全面实现资信共享,互通有无,加大协作力度,形成监管合力。
就渣土车行业市场而言,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制度,全面建立优胜劣汰机制。在提升准入条件的同时,鼓励合理竞争,实现优胜劣汰,严格执行末尾淘汰制度,坚决将一批管理差、素质低的渣土车运输公司挤出扬州市场,形成退出机制。
此外,就硬件设施来说,所有车辆必须在车内外安装摄像头或行车记录仪,以监督驾驶员行为,进一步确保安全。